廣論研討班-學制-短期進修課程簡介

  《廣論》研討班除了每週固定的研討課程外,配合課程進度,舉辦短期進修課程,包含八關齋戒、佛七(佛四)、第一期淨智營、第二期淨智營。透由法師的引導,學員能對課程內容有更深入的體會和受用,並能在進修課程結束之後,試著將佛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漸次解決苦樂問題。

【短期進修課程】——八關齋戒佛七淨智營

一、八關齋戒

(一)意趣

  讓初機的在家居士受持一日一夜的出家戒,藉寺院生活中的師、法、友環境的保護,讓我們持守的戒容易清淨、不容易破戒。

  我們進入佛門第一步是皈依,為何要皈依呢?以《廣論》的標準來說,首先認識到生命中的苦,自己無法解決,只有依賴三寶才能幫助我們離苦得樂,所以要皈依。皈依並不只是皈依的儀軌而已,透過儀軌的進行,確認自己的心意,儀軌結束後要依佛法的內涵去做才叫「皈依」。

  皈依之後為什麼要受戒?從《廣論》的學習內容來說,最重要的學習基礎就是暇滿人身,受戒就是暇滿人身的根本,顯示出受戒非常重要。而且,《廣論》引用《入中論》的內容告訴我們:「增上生因戒非餘。」(P121)藉由學戒、受戒而種下生生增上直至究竟解脫成佛的正因。

  《優婆塞戒經》上說:能一日一夜持八關齋戒,除五逆之罪,其餘的所有罪過,通通可以淨除,可見這樣的功德是何等殊勝、何等難得!此經又說:彌勒佛出世的時候,百年受戒,不如現時五濁之際一日一夜的功德,以此功德可以得到無量福報,乃至無上菩提。

     受戒完之後,真正能夠長養功德的是「隨行」,就是依循戒法守護自己的行為,該做就認真做,不該做的要制止自己不去做。若能依照六念處緣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功德更為深廣。

(二)學習方式

1、受戒:初步認識「戒」的殊勝,並透過受戒與持戒累積廣大資糧。

2、課程:開示、分組研討、集體請益、法人事業介紹。

TOP

 


二、佛七/佛四

(一)意趣

  佛七是要讓在家居士透過七天(四天)的用功之後,真正能夠感受到修行是什麼?法的內涵是什麼?如果真正能體會皈依的意義,那麼我們的生命就會逐漸趨向於佛法,並成為行持背後推動的「體」,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意義。

(二)課程內涵

  佛七一開始是以持名唸佛提持念力,進而堅固念力做為往後思惟法義的能力,增長對三寶的淨信心,真正體認《廣論》的義理。對於這樣的修行方式,必須要有相應的環境才容易產生良好效果,佛七就是團體提供一個非常好的保護環境,讓大家可以全心投入修行。在具有善知識引導、同行善友互動、良好外護條件下,讓參與的同學內心可以相續、猛利、恆常,容易得到修行的效果。

  經過努力用功,再回頭看看以前讀過的經論,對所有的教授會產生不同的認識,以前所學的經論,一旦經過自己認真修持過,得到體驗後,不再僅是一個浮泛的理路,而是刻印在心中且可以拿來使用的方法。親自體會的人,才能了解受用是千真萬確的,未親自品嚐的人,永遠體會不出箇中奧妙。這種現象不是講道理得到的,而是如法用功得到的,這一切都需要親自體會,透過思惟法義,對於佛法產生很強的信心,增長未來深入學習的希求心。

(三)學習方式

  受持八關齋戒、禮佛、經行、思惟法義、請益。

TOP

 


三、淨智營

(一)意趣

  師長引導學習佛法的目標是「成佛」,可是推動我們生命往前的動力是「眼前的苦樂」,如果這兩個部份不是同一個內涵,我們就不能夠從眼前的推動力走到成佛的目標。眼前的苦樂有它的來源,但要解決的不只是眼前的苦樂問題,所以必須讓同學了解生命是無限的,因為如果不從長遠生命來考量,不能根本解決。因此,淨智營從無限生命的角度,引導同學如何規畫生命的成長提升與下手處,認識修學的內涵,以落實增上生道。

(二)課程內涵

  先引導同學認識生命特質,認識個人生命中的苦與樂。透過討論,認識眼前與未來苦樂的來源,並且透過現有的環境改善生命,進而建立長遠生命的方向。想要有這樣的認識與能力,需要透過學習,因此師長特別為大家抉擇這樣的道路,並整理出一個綱要,共有兩期課程,分兩年舉行,讓同學在長遠生命中能夠步步增上,漸次解決苦樂問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