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證法師:建立根本道場,共創殊勝共業

  師父(日常老和尚)一生致力於建立教法,而根本道場是未來弘揚教法的核心所在。

  師父示寂前已指示尋找根本道場的用地,直到最近已覓得幾處適合的地點,如證法師於民國九十五年十月九日在台北學苑佛堂,對大眾開示尋找根本道場的緣起和意趣,期勉在家弟子眾一起共創殊勝共業。

  三寶住世,賴僧弘傳。正法的建立一定以僧團為主,因為能引領眾生趣向解脫道的一定是僧眾。可是要讓僧眾實踐菩提道次第內涵,就一定要有個道場。

  以下是如證法師說明師父早年建立教法的過程。

--

  師父於民國七十一年在美國南加成立第一個中心──大覺蓮社,這是師父最早為居士宣講《廣論》的地方,這裡還是居士的共修中心。師父回到台灣後,一直尋找可以弘傳《廣論》的因緣,可是一直因緣不具。後來在台中南普陀寺講完一百六十卷《廣論》錄音帶。師父很感謝南普陀住持廣化老和尚,因為老和尚的因緣讓廣論在漢地紮根,所以師父說過,若沒有廣化老和尚,《廣論》在漢地有沒有都還不一定。其實《廣論》能講得深,且講得好,和在寺院講是有很大的關係。由於寺院的出家人基本上到寺院都有個用心,至少是為了解脫而去的,所以師父講的法很多和修心有關係,如果不在寺院講,要講這麼深廣很不容易。

  儘管《廣論》錄音帶已錄製完成,在那個時代的流通還是很困難,教界以念佛、參禪為主流,思惟法義的教法乏人問津。如證法師說,去年到印度拜訪拉諦仁波切時,仁波切提起,他以前也曾對漢地有情弘法,可是只要講到經論,如《廣論》、三主要道,大家都不喜歡聽,只喜歡灌頂。不過從常師父的《廣論》錄音帶開始往外推廣,而且研討班逐漸普及之後,漢地的有情開始喜歡聽經論。因此拉諦仁波切說:「這都是常師父的功德。」

  師父後來離開南普陀,民國八十年,有人借師父一個地方,於是成立了「福智精舍」第一個僧團。師父帶著六位出家眾,以及分散在北中南各地成立的研討班同學修學《廣論》。師父對僧眾要求很嚴格,主要學習的方向是由共下士道導入共中士道的基礎;而在家居士則主要以下士引導到共下士。

  兩年後,福智精舍已不敷使用。師父一直有一個心願──要建立一個聞思修學院,並且培養下一代僧才。有足夠的僧眾從事聞思修的教法,而地方太小是很難建立一個如法的道場。當時師父想找地蓋道場,剛好有一個因緣,上心下聖法師等四位尼師願意把新竹鳳山寺供養給師父。民國八十二年九月,師父率男眾僧團進駐新竹鳳山寺,當時新竹鳳山寺的規模可以容納四、五十位僧眾。

  新竹鳳山寺時期是師父往外拓展教法的階段,這時期開始籌辦各種法會,研討班也蓬勃發展。福智精舍時期研討班不超過十個,來到鳳山寺二、三年之後,卻快速成長,法會很多,活動也很多。法師回憶在福智精舍最後一年辦了一次皈依法會,當時有一百多人參加;住進新竹鳳山寺後,第一年辦了第一屆禮師法會,全省各地研討班學員來了一千三百人;民國八十六年法王蒞臨鳳山寺,法會現場有三千多人參加。這對以嚴格持守清淨比丘戒為基礎的僧眾而言,一下子要轉而行廣大利他事業是很辛苦的。師父教誡弟子說,如果之前所修的這些東西,沒辦法和利眾事業結合的話,進步不大;如果所修的東西,能和利益眾生的事業結合的話,對大家的修行一定會有很大的幫助。因此整個僧眾的修學重心放在把之前學習的別解脫律儀和菩薩戒兩者的結合,這對希求大乘解脫的人而言,是很大的功課。尤其對嚴格別解脫戒有很深的堅持,卻又要面對廣大群眾來持守是很大的考驗。

  師父的心願,不只停留在僧團,也不只是這一代,除了對居士事業的拓展以外,同時(民國八十三年)也招收沙彌預科班。這個階段一方面要護持預科班孩子的學習以及居士的成長,因此提供僧眾很大的學習和成長的空間。

  這十年來,新竹鳳山寺僧團成長的速度相對十分快速,師父示寂前住眾有一百五十位,而整個寺院內部可住的空間最多只能容納七、八十位,後來有些住在新宿舍,但衍生一些教學上的問題;此外,整個鳳山寺辦俗眾的活動,也達到飽和。因此師父曾指示要去找地,希望能有一個好的修學環境,建立永久的根本道場。且僧俗共同配合建立教法的形式已趨於穩定,也就是俗眾護持僧團,然後僧團把法帶給俗眾的模式,長期已形成一個穩定的結構,所以整個團體只會變大不會縮小。

  九二一大地震後,剛好有一個因緣僧團借用大悲精舍,大悲精舍比新竹鳳山寺大很多,大概可以住將近兩百人,但這個地方也不可能成為長期寺院的所在地。所以師父在的時候,就已經找了很多地方。師父想找一個根本道場的原因,是希望未來這個教法能有一個真正的核心所在地,包括僧眾五部大論的學習,加上俗眾廣大事業的開展,這兩個部分都有一個穩定基礎的地方。尤其僧團實施五部大論學制的規劃漸趨完成,未來加入的僧眾一定愈來愈多。

  以歷史來講,一個教法的推展,自己有一個根本道場是很重要的。以噶當派而言,阿底峽尊者把法傳給種敦巴,尊者圓寂後,因為沒有一個適當的地方安奉尊者的骨灰,所以種敦巴尊者就帶著阿底峽尊者的骨灰到處流浪。後來由於很多人的祈請,種敦巴尊者蓋了惹珍寺,當時惹珍寺只有五十位僧眾,卻開展了噶當派這個傳承,包括教授派、教典派、教誡派三系傳承的法,一直流傳到宗大師時代。因為惹珍寺的成立,出了很多祖師、成就者,成為後人向上仰望的目標。

  宗大師時代也一樣,大師晚年興建甘丹寺,又指示弟子妙音法王建哲蚌寺,並告訴他因為他宿生的福報很大,蓋哲蚌寺以後可以廣泛饒益很多有情。後來哲蚌寺兩個最有名的札倉,一個是洛色林札倉,像蔣孜曲杰仁波切、洛確仁波切、夏巴曲傑仁波切所屬的札倉;另一個是果芒札倉,也出了很多大師,像妙音笑金剛、貢唐仁波切等都是這個札倉出來的成就者。

  師父要建立根本道場,有他深遠的意義,法要源遠流長,這個法──引領眾生解脫的核心一定在寺院。寺院這個核心是能把僧團圓滿學制建立起來的地方。如果有一個好的學習的環境,這個法才有可能源遠流長。宗大師圓寂前蓋了三個顯教的寺院,再加上兩個密宗院,就把格魯的完整教法傳下來。

  為了完成師父這個心願,師父示寂後,持續在尋找根本道場,到現在有三、四年之久,已找了一百多個地方,最近已挑選幾處在洽談,成辦與否尚不得知。大家可共同一起來發心建立教法的核心,師父的願力很長遠,包括早期建立的基礎到現在,一直希望源遠流長,只要大家有信心,願意繼續走下去,利益一定會回到你身上,未來一定可以獲得饒益。希望大家一起來共襄盛舉,成辦這個因緣。

文章內容節錄自《福智之聲》第170期

閱讀 17649 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