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眼中的七月

  早在周代,每年七月都要舉行幾項祭禮,時至今日和本地農曆七月的諸多慶典多少有些淵源。【禮記】月令篇上記載:「是女也(七月)農乃登穀,天子嘗新,先薦寢廟。」指的是在秋收後,一國之君以新穀祭祀祖廟,表達對祖先的敬意,並為來年祈福,冀望列祖庇佑,年年豐收。這項傳統習俗原本立意可圈可點,數千年來由於宗教背景,以及中國人民豐富無比的想像力的洗禮,曾幾何時,七月呈現在人們眼前的卻是「諸事不宜」的鬼月,與佛家講「日日是好日,月月是好月」則相去甚遠。

  事實上,佛教徒將農曆十五稱之為「盂蘭盆節」,「盂蘭盆」一詞出自於佛經中目連救母的故事,是由梵文 Ulambana 的音譯而來,其原意為「救倒懸」,因為眾生在三塗六道中受苦受難,有如頭下腳上倒掛著一般的痛苦。因此依據盂蘭盆經的教示,舉辦一場「盂蘭盆」法會,圖能解脫眾生顛倒的苦難。

  盂蘭盆法會的緣起是發生在佛陀時代,目連尊者以天眼見母親亡故後墮到餓鬼道中受苦,目連想以神通力往饗母親,但所有食物一到母親手中便化成炭灰,清水也變成血水。眼看救母不成,便沉重的前去請示世尊:「世尊,有什麼妙法能使弟子的母親救離餓鬼的苦難呢?」

  世尊面上流露出悲愍的慈光,回答道:「目連,你母親因為在生之時,謗佛謗僧,不信因果正法,貪瞋邪見,所以受此果報,這不是你個人的力量可以救援,你的孝心雖然感動天地,對你那毀謗三寶而墮落餓鬼道中受苦的母親也莫可奈何啊!你現在唯有仰仗供養十方僧眾的功德,方能令你母親脫離餓鬼之苦。」

  目連尊者聽後,歡喜奉行,於是便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廣設百味珍餚、新鮮果品,盡世甘美,放在盆中,供養十方僧眾,終於讓苦難的母親因此功德脫離了痛苦,也為了感激世尊並讚嘆三寶功德,便奉勸大眾應行盂蘭盆之法,供佛及僧,以報父母生養撫育慈愛的恩惠。後世佛教徒便在七月的盂蘭盆法會以香花、水果、素點等用品來供養佛法僧,再將誦經、持咒、禮懺的功德迴向父母師長,令其延年益壽,往生的親眷也能超生淨土,此外更可將功德迴向法界一切有情眾生。

  七月十五又叫「佛歡喜日」或「僧自恣日」,是源於佛世時的印度,因為每逢夏日雨季來臨,所有僧侶皆不外出托缽,只在山中林間打坐經行,專心修持,這段每年從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的期間便稱作出家眾的「結夏安居」或「雨安居」,三個月的精進用功,到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所有僧眾會將修行體悟向佛陀一一報告,有許多人因而證果成就佛道,諸佛菩薩見弟子道業有成,感到欣慰和歡喜,安居到此結束,所以也叫做「解夏」,附近的信眾會一起準備豐盛的飲食、布料、日常用品等供養僧眾。俗稱「安居施」,是佛教的大節日,各地寺廟大都會啟建盂蘭盆報恩法會,讓信眾齋僧,祭拜超薦祖先。七月在佛制的特殊意義可見一斑,的確是值得慶賀的日子。

  如果在這樣歡喜的日子,忘了初衷而大肆宰殺畜禽,非但毫無功德可言,數以萬計的生靈命喪屠刀口下,災難將永無斷絕之日。願雲禪師的詩偈發人深省:「百千萬劫碗裏羹,怨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間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普渡」或「盂蘭盆救倒懸」既然都是慈悲救濟的意思,應如何抉擇當可了然於心也。